7月10日上午,昆明学院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创作及表演人才培训》项目在该校洋浦校区音乐楼举行开班仪式。专家代表、学校领导、项目培训学员、属地政府代表、媒体等数十人参加了开班仪式。本项目旨在传承、保护、创新和运用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音乐,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尽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生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艺术基金,(英文名称为China National Arts Fund, 英文缩写为CNAF)经国务院批准于2013年12月正式成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同时依法接受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
据介绍,昆明学院《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创作及表演人才培训》项目于2023年3月立项。本项目的获批立项是该校国家级艺术类科研项目的首次突破,对扩大昆明学院的知名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产生积极作用。2023年6月,面向全国招收了30名青年音乐创作及表演拔尖人才。今日举行开班仪式,将开启为期47天的集中培训和14天的田野调查。
本次培训邀请了20名省外专家、14名省内专家及非遗传承人、10名本校教师为学员授课。授课教师有来自中央文史馆、中国文联、中央电视台、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博武汉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一流专业院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云南本土深耕民族音乐保护、传承与创作的艺术家和民间艺人。授课教师所涉专业有艺术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学等学科,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
昆明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创作及表演人才培训》在昆明学院实施,这既是该校艺术学科研究的新突破,也将成为一件对云南艺术文化发展有所促进的好事。“预祝项目能够取得圆满的结果的同时,希望在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能因为这次培训爱上昆明学院、爱上云南。”
“民歌是一个民族的DNA,也是一个民族的标识和象征。希望在座各位学员,能够借助短期培训吸收更多营养。同时,也希望大家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到一点创新的技能和本领,真正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授课专家代表说。
参加培训的学员表示:“为期两个月的培训,我们将一起体验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田野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民歌的传承、保护、创新及运用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民歌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助力创作及表演人才素养的提升,让我们带着对少数民族民歌的深入理解,更加自信地走上世界的舞台,将它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