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自2022年5月福建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福建省新时代特色文艺示范基地”(2024年4月优化为“福建省新时代特色文艺实践地”)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南平市文联积极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充分挖掘南平市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资源,打造特色文艺品牌,认真指导推动特色文艺实践地建设,2022—2023年,“现代刻字艺术创作基地”“景德精舍民间文艺创作基地”等14个基地相继获评第一、第二批福建省新时代特色文艺示范基地,实现全市十县(市、区)全域覆盖。今年4月,南平市再添“浦城县美术美育研创中心”“政和四平戏戏曲文艺基地”等6个福建省新时代特色文艺实践地!闽北一批新时代特色文艺实践地先后打造成型,彰显了南平文艺组织、文艺团体、文艺项目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蓬勃力量!
南平市文联着重在“特”字上做足文章,突出发挥“特色文化基因”的“酵母”作用,深入挖掘深层内涵,创新拓展外延传播,通过研讨交流、展演展示、技艺传承等方式,赓续特色、涵养特色、壮大特色,推动当地特色文艺成为一道独特亮丽的文化标识:建窑建盏文创基地展现“建盏文化”、顺昌大圣文化基地凸显“大圣文化”、朱子之歌合唱基地唱响“朱子文化”、松溪湛卢诗歌村吟诵“湛庐文化”……聚焦这些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地方特色文艺,立足传承弘扬闽北各县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持续唱响地方特色文艺品牌的美誉度。
两年来,市文联持续深入实施省委“三争”行动,紧扣市委“五增”总体目标,立足实际、发挥所长,积极探索、锐意创新,采取“基地+协会+项目”的模式,整合资源、集聚力量,推动解决了文艺基地作用发挥不够、文艺工作系统性不足等问题。通过“基地+协会+项目”的模式,切实把各自相对独立零散的文艺活动“串珠成链”联结起来,有力推动南平文艺百花齐放、精品叠出。2023年5月,市文联组织召开全市“聚文艺合力 促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基地+协会+项目”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推开,11月在建阳区、建瓯市组织召开了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暨“聚文艺合力 促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组织带领市直文艺家协会、各县(市、区)文联负责人和市文联、文学艺术院全体干部通过对省级特色文艺实践地和地方特色文化项目的实地调研、现场观摩、交流研讨,检验“基地+协会+项目”发展成果,深入总结实践地特色文化品牌打造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完善提升。
各文艺实践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与艺家协会结对共建,开展培训研修、采风创作、展览展演等特色主题活动110余场次。承办、参与“第四届福建文学新人研修班——福建西藏新疆兵团青年作家文学研讨交流活动”“‘福建人 · 中国梦 · 曲艺情’曲艺创演骨干培训班”“第二届中国·邵武是个好地方严羽诗歌会”“‘多彩非遗·文化润疆’——闽昌共话文艺繁荣系列活动”等省级以上活动30余场,组织到福州三坊七巷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展“‘古韵新声’南平南词戏非遗项目展”“星辰大海——建盏艺术精品展”“‘传朱子文脉 铸爱党忠魂’南平市书法刻字艺术作品展”“盏新时代——器呈匠心传承展”等主题展览展演5场。
南平市文联微信公众号开设“文艺动态”“基地风采”等系列专栏,推送176期298条活动信息,集中展示省级特色文艺实践地建设情况及丰富多样的基层文艺活动和主题创作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辐射效应。
下一步,市文联将从“突出前瞻性,把准实践地发展的新时代要求”“突出功能性,彰显实践地建设的特色作用”“突出全局性,发挥实践地系统的示范引领”三个方面,坚持“基地+N”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到南平市文化产业、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中,进一步强化文艺赋能,不断提升闽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基地+协会+项目”工作机制,推动特色文艺传承和文艺创作提质增量。
进一步凸显特色文化标识。充分挖掘朱子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建盏建本文化、红色文化的深层内涵,精心提炼展示具有鲜明闽北特色的文化符号,打响南平对外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
进一步发挥实践地孵化作用。加强对文艺示范基地的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实践地专业化、功能化、规范化、品质化等综合功效,在团结引领、创作扶持、人才培养、平台搭建中,进一步推进“基地+协会+项目”抱团发展,形成聚合效应,让实践地成为文艺创作创业的热土。
进一步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紧扣“特色”“文艺”的特点做足文章,充分发挥实践地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的作用,持续提升新时代特色文艺实践地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在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着力夯实文艺事业根基,传递正能量、引领新风尚,共筑闽北文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吴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