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9月25-26日,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宜昌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二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在枝江市举办。
咸宁在活动中大放光彩,收获了一波省级荣誉!其中崇阳县(崇阳提琴戏)、赤壁市赵李桥镇(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通城县大坪乡(通城拍打舞)获颁“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为深刻认识和把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湖北省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工作。
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组织专家评审、实地抽查、公示,共确定全省49个县 (市、区)和乡(镇)为 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咸宁市崇阳县(崇阳提琴戏)、赤壁市赵李桥镇(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通城县大坪乡(通城拍打舞)榜上有名!
崇阳提琴戏源于湖南岳阳花鼓戏,清光绪年间传入崇阳,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出中,吸收外来音乐唱腔,融进本地民间小调,不断改进,又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本地艺人们自制的一种拉弘乐器,演奏者以虎口夹住琴杆,将琴筒抵在腰间,站着也能演奏,故称“提琴”,提琴戏也因此而得名。2008年,崇阳提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提琴戏经过崇阳民间艺人200多年的传承演出,现有传统剧目120多个,还创作演出30多个现代剧目。因音乐优美,方言语音,易学易懂,深受群众喜爱,百分之八十的农民不仅爱看、爱听,而且能哼上几句提琴调,全县农村业余剧团多达80多个,农民演员3000多人,现有23个业余剧团购置有流动舞台车,年演戏4000余场次,观众逾百万人次。
赤壁赵李桥镇是欧亚万里茶道源头之一,是我国青砖茶、米砖茶的原产地。清乾隆年间(1736—1790年),山西茶商最早在羊楼洞开设“三玉川”、“巨盛川”等茶庄,生产帽合茶。1843年,世界上第一块青砖茶在羊楼洞问世,成为中国黑茶之鼻祖。清咸丰末年(1861年),经过改进制茶技术生产出的青砖茶,在蒙古牧民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1993年“川”字牌被原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2014年,以“川”字牌为代表的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湖北省文化厅授予赵李桥茶厂为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赵李桥镇以经济发展丰富茶文化内涵、以茶文化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达到两者协同并进。一方面全力打造“砖茶特色小镇”品牌,鼓励支持境内砖茶企业做大做强,建成万亩茶园种植基地、砖茶制作生产龙头企业,营造发展茶文化的浓厚氛围,丰富茶文化发展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在现有的17家茶叶生产企业基础上,以村(社区)为单位新建10余家茶文化活动阵地,壮大一批茶文化推广队伍,开展好茶文化活动,借助各种平台将赵李桥砖茶品牌推至世界,实现砖茶产销两旺。
通城“拍打舞”原名“拍打歌”, 自明清以来流传于通城,由当地民间流传的以手互相拍打自娱自乐的原生态舞蹈发展而来,属汉瑶民族山区民间舞蹈,有吴楚文化特点。1988年,由通城县文化和旅游局精心打造的《拍打舞》参加湖北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电视大奖赛,一举荣获金奖,同年随湖北省民间艺术团赴民主德国访问演出。2007年,通城《拍打舞》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9月,《拍打舞》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参演节目,应邀参加在山西大同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十届“山花奖”比赛演出。荣获中国第八届民间艺术节金奖。2011年“拍打舞”参加湖北省“垄上行”农民春节晚会荣获演出一等奖和观众最喜爱的节目金奖。
通城拍打舞是汉瑶文化的结晶,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对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除在县内及周边县市交流演出外,多次参加省内外及中央电视台的比赛和演出,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在全县范围内定期开展的拍打舞展演活动, 11个乡镇及社区组队参加,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观众人数达万人以上,成为通城县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