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中国)官方网站

石榴花开美荷城——港北区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在前做表率 | 天博

455-293-7503

新闻资讯 分类
石榴花开美荷城——港北区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在前做表率

  近年来,港北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壮、汉、瑶等30个民族77万群众,坚定不移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发挥地处市中心城区的优势,抓住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五个家园”,打造“身在港北,就是家乡”的宜居宜商宜业环境,让城市更好接纳各族群众,让各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2023年,港北区获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唯一县(区)代表在自治区城市民族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港北区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建立的东西部城市城区跨区域合作机制,开创了广西与江苏城市城区在民族工作领域交流合作的先河;贵港市港北区·扬州市广陵区共同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做法入选国家民委编制的《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典型案例汇编》,是广西唯一入选的案例。该区城区共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3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个、模范个人6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2个。

  港北区牢牢抓住党的领导这个关键,把城市民族工作列为区委中心工作,区委书记亲自抓,区委常委会定期听取情况汇报,协调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开展。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书记抓民族工作的责任体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各级书记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活动亲自参与、重点问题亲自研究解决。

  该区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好干部政治标准,近5年来共提拔重用少数民族干部113人,占提拔重用总人数的36.2%。港北区现有少数民族科级干部298人,占科级干部总数的49.8%。在社区推行“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社区党建工作深度融合,让党员干部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红色头雁”。扎实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当先锋”等活动,每年征集“微心愿”将近3000个,帮助各族群众“圆梦”超过2500个。

  港北区注重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聚焦骆越文化,依托大南门秦汉城址遗迹,挖掘、天博整理、开发港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等,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让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利用壮族哭嫁歌、贵港壮族油纸伞制作技艺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各族群众进行物质与精神的沟通,以文化互嵌促认同。组建同心文化艺术团队100多个,以“广西三月三”等节庆为契机,每年组织开展集民族体育、文艺汇演、文化展览、美食体验于一体的民族文化系列活动,吸引近30万各族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培育荷城社区等2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打造“先锋物业”“幸福邻里”等城市民族团结工作品牌,连年实施的“‘荷城大舞台’周周演、‘石榴籽大讲堂’月月讲、‘和为贵’文化节年年办”系列品牌活动,得到各族群众的广泛好评。2023年4月,港北区与扬州市广陵区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加强两区中小学结对交流协作,采用实地与远程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实施“红石榴培根铸魂工程”,开展系列民族团结进步特色活动的做法入选国家民委编制的《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典型案例汇编》在全国推广。

  港北区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创新系列暖心的服务措施,温润着城市各民族群众的心田。港北区委将民族事务纳入“红格善治工程”服务管理体系,把社区作为主阵地,将港北划分为8个大网格、137个中网格、2105个小网格、4306个微网格,各类网格成立党支部268个;将组织、综治、公安、民政、城管等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各部门工作统一纳入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做到“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办”,形成服务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创新搭建“无差别全科受理”审批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完善平等进入市场、融入城市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

  该区在广西率先创新打造城市“商圈红色同心驿站”,安排创业、法律、行政方面的专家定期进驻服务,帮助311名少数民族居民到商业街就业,推动各族群众由居住空间嵌入向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等社会结构的各层面、各领域的相互嵌入转变。

  港北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带领各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创新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企业”由国字头向民字头企业延伸的做法,得到国家民委推广。

  该区对标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证照分离”试点改革和“减证便民”“最多跑一次”等专项改革,实现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一站式服务”“两小时办结”,每年为各族群众办结各类事项达32万件(项)。港北区连续两年荣获“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称号,在《广西县域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一。

  ——工业方面,构建了以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为代表的电动车产业,引进爱玛、绿源、台铃等行业龙头企业带动新能源电动车上下游企业120家落户港北,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00多亿元。

  ——服务业方面,通过规划引领、降低入驻门槛、减免摊位费等措施,港北区形成一批可体验、可娱乐、可消费的夜游街区,壮大夜间消费经济,提供就业岗位不少于3000个。打造了万达商业广场、客世界、唐人街等成熟商圈,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坚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的理念,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每年举办30多场次招聘会、人才招聘夜市,综合采用“家门口”到“厂门口”的用工服务、项目制送工等举措促进各族群众就业增收,在村(社区)推行“就业超市”模式,把就业登记、线上线下求职、就业推荐、培训服务等搬进村里。2023年,港北区城镇新增就业75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63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9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6767人。

  2023年,港北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14元,总量位居全市首位。港北区先后荣获“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城区”“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城区”称号。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