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赓续中日新、在传承中创造,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中华文脉延绵数千年的奥秘所在。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刻感悟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进一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进一步提高艺术本领,在各艺术领域推出一批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扛鼎之作,以新故事、新形象、新旋律、新风格,抒人民奋斗之豪情,传民族精神之火光,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艺术图谱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文艺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6月2日,习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把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转化为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文艺繁荣发展的担当作为。
根深方才叶茂,源浚而能流远。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华文明经历了多次兴衰和变革,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突出特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整体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在赓续中日新、在传承中创造,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中华文脉延绵数千年的奥秘所在。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刻感悟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进一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也离不开文艺所提供的精神引领、支撑和滋养。在光辉璀璨的中华文明史上,一部部传世之作如一颗颗明珠,闪耀着动人的文化光辉,又似一粒粒种子,蕴藏着中华文化深沉的血脉基因,给予人们文明的滋养和希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发挥文艺的重要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思想旗帜,深刻认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把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自觉自信提升到新的高度,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既向历史传统沉潜,又向精神深处开掘,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文者,贯道之器也。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真切感悟中华文化内蕴的文明感召力,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贯通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用丰富多彩的精品力作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通过精彩的故事、丰满的形象、优美的旋律、动人的画面,润物无声地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做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于文艺工作而言,要深植文化根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
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创作推出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标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优秀作品,是“第二个结合”在文艺领域是否得到落实的重要衡量依据。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创作了一大批受到人们喜爱的文艺精品。人文纪录片《中国》、民族歌剧《沂蒙山》、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网络动画短片合集《中国奇谭》等作品充满中国韵味又富有时代特色,再一次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具有不竭的生命力,不愧为文艺创作的制胜要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二者的“结合”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正道。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自觉用“两个结合”武装头脑、指导创作,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承创新自觉性,用艺术实践贯通文明底蕴和时代主题,从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美学精神和艺术风格等层面,深入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相得益彰,给人以更多审美享受和精神滋养。
阔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吸收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丰沛养分,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进一步提高艺术本领,用数字化等科技手段为文艺工作赋能增效,充分释放文化艺术创新创造的巨大潜能,正确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媒介丰富文艺创作的内涵和形式,提升文艺作品的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在各艺术领域推出一批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扛鼎之作,以新故事、新形象、新旋律、新风格,抒人民奋斗之豪情,传民族精神之火光,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艺术图谱。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加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交流互鉴而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更强大的感召力,因融入时代精神而展现出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永恒魅力。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做到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在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中不断开辟艺术创造的新境界。
文艺是凝结心灵、沟通世界的有效方式。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用文艺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文联将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认真学习习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贯通“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把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推动创作、评奖评论、志愿服务、人才培训、“文艺两新”、行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努力以高质量的工作实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天博力量。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