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像阳光一样温暖人的心灵,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广大艺术工作者应充分地认识到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打造富有育人功能的艺术佳作。
讲好党史故事,打造弘扬革命精神的艺术佳作。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在中国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红岩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一系列精神谱系。这些革命精神是中国人抛头颅、洒热血,突破重重困难,历经生死考验所形成的,它们具有着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是中国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英勇顽强的意志品质的生动体现。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众多讲述党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的艺术佳作。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罗工柳的《地道战》等美术作品描绘了中国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记录了党不平凡的奋斗历程;《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东方红》、《党啊,亲爱的妈妈》、《红梅赞》等耳熟能详的歌曲传唱至今,歌唱党的伟大成绩。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艺术佳作,以独特的形式讲述党的历史故事,宣传党的辉煌历史。艺术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能够以独特的方式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世界。好的艺术作品能够传播正能量,富有感染力,可以启迪心智,滋润人们的心灵。广大艺术工作者应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深入讲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实践以及党心系人民、不负人民的优秀品质,不断创作出讴歌党、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教育人民群众深刻地领悟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伟大成就的艰难不易,激发出更加强烈地爱党、爱国情感,进而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先辈的优秀品质。
扎根本土文化,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佳作。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上,产生了无数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新时代艺术的创造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如:故宫、苏州园林、布达拉宫、黄鹤楼、岳阳楼等彰显着中华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筷子舞、手鼓舞、踩鼓舞、弦子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艺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张萱,周昉的《唐宫仕女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具有传世之美的历史画作;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等中国古代古典名曲、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劝学诗》、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怀素的《自叙帖》等行云流水的书法作品以及年画、剪纸、彩绣、捏面人等细致精巧、技艺精湛的工艺品,等等。这些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不仅对新时代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还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对人们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广大艺术工作者应扎根本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髓,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从中汲取营养,增强艺术底蕴,创作出富有育人价值的优秀作品。
反映时代风貌,打造富有创新活力的艺术佳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艺术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作能力和水平。近年来《人民的名义》、《人世间》、《山海情》等优秀的影视作品不断地走入人民的生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些影视作品反映了社会面貌,把握时代脉搏,向人民群众传递了精神、文化、思想、价值与人性光辉。2023年6月8日,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在深圳举办,此次会议中,数十位来自文艺界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如何担当责任使命,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反映时代风貌的文艺作品。艺术作品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扩大认知、启迪思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大艺术工作者应担当责任使命,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生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打造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反映时代风貌的艺术佳作。与此同时,文艺事业的繁荣兴盛,需要广大艺术工作者发挥创新意识,推动艺术创新,繁荣艺术创作。广大艺术工作者在保持对前人的礼敬之心之余,也要有超越前人的决心,发扬创新精神,进行自我突破,打造构思新颖、创意高超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
潜心专研技艺,打造具有精湛技术的艺术佳作。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艺术不仅要反映时代要求,赋予其重要的精神价值,其核心关键在于艺术本身之精湛。打造富有育人功能的艺术佳作,需要广大艺术工作者潜心专研技艺,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发扬艺术家精神,打造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经得起反复地推敲琢磨的优秀作品;需要广大艺术工作者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保持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不断夯实专业基础,练就专业技能,打造奋发向上、发人深思的优秀作品。广大艺术工作者潜心专研技艺,打造具有精湛技术的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向人民群众展示技艺精巧、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艺术作品,弘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社会风气,减少”一夜爆红”、“唯流量论”、“跟风炒作”等现象的发生;还可以向人民群众展示艺术家的精神品质,教育人民群众立足于专业实际,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踏实上进,取得优异的成绩。
作者简介:谢晓娟,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岳名扬,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邮编:1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