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中国)官方网站

东莞文学名家联合创作大型报告文学纪念高埗大桥通车40周年 | 天博

455-293-7503

新闻资讯 分类
东莞文学名家联合创作大型报告文学纪念高埗大桥通车40周年

  高埗大桥(旧址)为全国改革开放后首座开创“农民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模式的地方公路桥,2024年1月27日高埗大桥(旧址)将迎来通车40周年。为挖掘、保护和传承好高埗大桥(旧址)文化和建桥精神,近日东莞市作家协会携手高埗镇政府,组织8位东莞文学名家以高埗大桥(旧址)为主题,进行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时代感的大型报告文学作品创作。

  12月27日,参与此次报告文学创作的主创作家们走进高埗,在该镇987茅台小镇开展高埗大桥报告文学创作前采风研讨会,对本次报告文学创作的主题方向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高埗大桥(旧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它是东莞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伟大实践,也是广东改革开放一个生动缩影和历史见证。以高埗大桥(旧址)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对于东莞作家来说意义非凡。

  为了写好高埗大桥(旧址)的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东莞市作家协会原主席陈启文,中国作协会员、东莞市文联副主席、创作部主任、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胡磊,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作协原主席团成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原主席詹谷丰,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柳冬妩,以及莫华杰、谢莲秀、周齐林、莫寒等东莞文坛知名作家,就此次创作主题的思路和想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广泛听取了高埗镇委委员黄慧敏等领导和曾经参与大桥建设的老干部代表的意见建议。

  胡磊表示,回顾东莞改革开放的历史,高埗大桥(旧址)的建设是非常值得铭记的一笔。这些年有挺多关于高埗大桥(旧址)的新闻报道和文艺创作,但至今高埗大桥(旧址)的故事还没有以大型报告文学的形式呈现过。在高埗大桥即将迎来通车40周年之际,组织东莞作协的强大创作团队,希望以大型报告文学的方式来留存这段记忆,让后代今后可以感受到大桥建设时生动故事细节和当时人们鲜活的情感。

  据胡磊介绍,为了做好此次报告文学的创作,他们将组织知名报告文学作家对高埗大桥(旧址)历史人文进行全面的实地采访调研,并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40位(拟定)受访者可触可感的口传记忆或者具有历史意义观点,创作推出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时代感的大型报告文学作品,激励和鞭策高埗人赓续“大桥精神”,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在研讨过程中,作家们纷纷以各自的创作经验为出发点,从受访者筛选、历史还原度、大桥对高埗社会经济发展意义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本次报告文学创作的各种意见和建议。陈启文、詹谷丰、柳冬妩、谢莲秀等参与此次创作的作家还分享了自己在个人文学创作和生活中与高埗大桥(旧址)发生的种种缘分和经历。

  詹谷丰就高度认可本次以报告文学艺术的方式,还原高埗大桥(旧址)建设的历史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他表示,随着一批当时参与大桥建设的老人年纪越来越大,记录好这么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事件,讲好东莞的故事非常重要,这次的创作也是及时对高埗大桥(旧址)亲历者进行抢救性的采风记录。

  “写好报告文学不仅仅是研究资料,更重要的是寻找新的发现,不光是简单展现大桥的建设过程,还要展现当时人们为了建设大桥所付出的心血,融入当时人们的想法和情感,这座桥不是单纯一个建筑,它是有呼吸、有情感、有生命的桥,这才是我们进行这次报告文学创作的站位,这样写出来的报告文学才有价值。”陈启文表示,高埗大桥(旧址)这个题材在东莞作家的心中的分量是很重的,这次作协可以说是拿出了东莞报告文学的最强大创作团队,大家齐心协力想把这个题材写好,希望给高埗、给东莞留存下来一部既有时代性又文学性的精品。

  随着东莞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如何用文学再现和叙写东莞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讲好东莞故事成为了东莞作家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东莞市作协聚焦文学活动、文学创作和队伍建设,推动东莞文学事业呈现出组织有力、创作强劲、精品频出的良好发展态势。其中,在文学创作方面,东莞市作协本着“出精品,出名家”的宗旨,积极协助组织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创作项目研讨与推介活动,提高东莞文学创作的组织化水平,不断丰富和完善创作题材序列,推出一大批优秀的莞产原创文学作品,实现了作品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胡磊表示,经过不断的推动,如今东莞文学作品的题材更加全面,结构更加优化,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儿童文学、网络文学、影视文学、文学评论等各门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尤其是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写作方面,成为国内该门类领域的重镇,涌现了多位代表性的作家。像此次参与高埗大桥(旧址)报告文学创作的作家中,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为什么是深圳》就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他的报告文学《田间逐梦——共和国功勋袁隆平》先后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谢莲秀、莫华杰刚刚获得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周齐林的《大地记忆——非遗里的乡村巨变》长篇报告文学也入选了“广东新时代山乡巨变”题材创作扶持项目。他相信此次高埗大桥(旧址)的报告文学作品也将充分展现东莞改革开放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变迁,成为社会了解东莞的重要窗口。

  研讨会现场,曾参与大桥建设的高埗镇退休老干部、建设者们就向作家们回忆了当年建桥的点滴。他们期望作家们能以还原历史为出发点,真实生动地把高埗大桥(旧址)建设的感人故事以及大桥对促进高埗镇社会经济发展意义记录下来,让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不断传承高埗人敢为人先的大桥精神。

  黄慧敏表示,高埗大桥(旧址)见证了城市的发展,高埗非常重视这次报告文学的创作,将调动力量全力配合作家们接下来的资料收集和采风调研活动。她相信,经过作家们的用心采风调研,精心创作打磨,一定可以挖掘呈现改革开放中的东莞精神,特别是高埗大桥(旧址)的内涵以及文化价值,展现高埗在新时代的变革和发展中的感人故事,把这部高埗大桥(旧址)的主题报告文学,打造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符合人民需求以及鼓舞全市上下踔厉奋进、勇毅前行的精品力作。天博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