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3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一年。各地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潜心艺术创作,工作成绩显著。2024年,各地艺术院团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展开规划和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力求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本文选取北京、河北、山西、四川等不同地方,回顾总结2023年艺术创作工作,并对2024年艺术创作生产进行展望。
2023年,“着力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演艺经济迸发新活力;国外精品好戏再次回归,北京全力彰显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演艺精品不断涌现,演艺生态健康有序发展,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显著增强。
2023年,北京演艺市场强劲复苏,共举办营业性演出49524场,观众1138.5万人次,票房收入23.04亿元,达到历史新高。
2023年北京上演新创作品超150台,演出超2000场。北京市属文艺院团及国家大剧院共推出新创剧目30台,复排剧目43台,创排红色文化作品歌剧《映山红》、线》、话剧《正红旗下》等。民营团体推出了话剧《庭前》《边城》、舞剧《北京奏鸣曲》、音乐剧《觉醒年代》等剧目,积极推动北京成为国内外优秀作品“首演首秀”舞台。
“大戏看北京”2023展演季升级再出发,先后有百余部精品剧目和影片在线上线下进行展演、展播、展映,总观看人数超3800万。
2023年超300个演艺空间开展营业性演出。副中心“文化粮仓”北京艺术中心投入使用,与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共同构成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的新发展格局。
小剧场、演艺新空间等多元空间创新业态融合,2023年总演出场次超4万场。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台的《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资助管理办法》新增对演艺空间的培育和扶持,首批推出吉祥大戏院、正乙祠戏楼、繁星戏剧村、大麦新空间、开心麻花沉浸演艺新空间·花花世界等15个演艺空间培育项目。
2024年,北京将围绕习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1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指导全市加强重大主题文艺创作,策划品牌演出活动,集中展示新时代以来艺术创作新成果,着力打造“演艺之都”。
根据《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北京将聚焦演艺精品、演艺主体、演艺市场、演艺空间、演艺品牌、演艺传播、演艺生态七个方面,形成完整工作体系,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确保“演艺之都”建设任务落实落细,推动北京形成精品剧目荟萃、演艺节展汇集、市场要素活跃、消费活力迸发的良好发展态势,持续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艺之都”。
2023年,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大时代主题,加强艺术创作规划力度,大力推动艺术精品创作生产,相继打造了音乐剧《星辰》、河北梆子《瓦桥关》《好南关》、评剧《东垣大医》、平调落子《并蒂莲花》等30余部体现时代特色、代表河北水准的舞台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迎来大丰收,那么如何确保作品质量?据了解,河北省市县三级创作单位在以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抓手,在完善艺术创作机制的同时,引进全国知名专家为作品“把脉问诊”。在河北梆子《万里江山》、杂技剧《追梦·雄安》、京剧《小兵张嘎》等剧目的创排中,相关院团在业界专家指导下精心打磨作品,提升剧目的创作水准。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三地的文艺创作也迎来了协同发展,河北省直5家文艺院团先后与中直院团和北京院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河北省歌舞剧院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合作、石家庄市京剧团与国家京剧院合作,分别联合创排了雄安新区建设主题音乐剧《星辰》和京剧《雄安人家》,在精品创排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成效。保定市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合作创排的舞剧《孩儿枕》、与北方昆剧院合作创排的昆曲《御题棉花图》,也都在积极推进中。
2023年,河北先后举办了全国民族器乐展演、第19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等品牌活动,不断扩大艺术精品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值得一提的是,河北围绕“点亮北方戏窝子”品牌组织开展系列戏曲演出活动,不仅成功举办了全国地方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第十二届评剧艺术节等国家级品牌活动,同时通过自主谋划开展京津冀戏曲展演季、河北省地方戏曲全剧种会演、“北戏南下、南戏北上”南北戏曲交流活动等,带火了戏曲演出市场。
此外,为打造地方优势传统文化品牌,成功举办了“康保邀约”2023年冀蒙晋陕四省区二人台艺术周、第五届东西南北中五路丝弦优秀剧目展演、正定红楼梦文化周等活动,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进行集中展演。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河北将加强艺术创作规划,不断打造、打磨、推出文艺精品。同时,深入实施惠民工程,不断丰富艺术节庆活动举办形式和内容,持续打造“点亮北方戏窝子”品牌,高标准组织2024“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京津冀戏曲展演季等品牌活动。此外,通过实施编导演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开展中青年剧本征集、青年演员复排经典剧目等活动,持续推进人才培养,不断繁荣河北艺术创作。
“2023年要发挥山西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以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推出力作,展示新时代新气象新境界。”2023年2月举办的山西省艺术创作工作会议这样部署。
一年里,民族歌剧《桃花红杏花白》《小老杨》、晋剧《永祚霞光》、歌舞剧《烽火家书》、交响乐《黄河》、儿童剧《又见鸡毛信》等聚焦时代主题、涵盖多种艺术形式的舞台力作不断推出,交出一份艺术创作的“山西答卷”。
据了解,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持续加强艺术创作引导管理,研究制定了《山西省艺术创作工作推进机制》。在此基础上,全省各大院团持续打造艺术精品,2023年新创的剧(节)目均取材于三晋大地,凝聚着深厚的本土文化力量。
“圪梁梁桃林为谁栽?红丢丢桃花为谁开?”依托脍炙人口的民歌打造的民族歌剧《桃花红杏花白》,以音乐融合塑造人物性格,将具有广泛影响力和魅力的山西民歌进行集中、系统展示和演绎。红色题材歌舞剧《烽火家书》则在抒写有情有义的左权将军之外,还大量展现了左权地区浓郁的风土民情、醉人的歌舞表演,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心。
此外,还有将红色故事与太原市双塔寺景区相融合的晋剧《永祚霞光》,以戏曲形式让双塔寺走入了观众视野;民族歌剧《小老杨》以右玉县人民群众70多年来不断植树造林,将“沙漠荒山”变成“塞上绿洲”的故事为原型创作而成;木塔系列歌曲唱出了应县人民对木塔的深深依恋,向游客彰显“塔乡”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些剧目在创作思想、创作路径、题材选择、表现形式等各方面都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展现着山西持续攀登艺术创作高峰的能力与决心。
面向全省,优秀剧本扶持计划、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重点作品“一剧一评”等系列工作先后开展,着力提升创作组织化水平。在抓好艺术创作的同时,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推动山西省级艺术基金的创设。坚持正确导向,指导各市做好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申报工作。2023年,全省共有13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获得资助1220万元。
2024年,山西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守正创新,继续推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近日,第三届四川艺术节正式闭幕。闭幕式演出融合本届艺术节获奖剧(节)目,呈现4年来全省舞台艺术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四川文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新图景。
2024年1月16日、17日,由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主演的川剧《梦回东坡》亮相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陈智林看来,以苏东坡为选题,让川人走近川剧,用川剧演绎川人,找准了发掘四川传统底蕴、激活四川文化潜力的爆点。舞台上,他用精湛的表演、高亢的唱腔,塑造了一个乐观、豁达、幽默、鲜活的苏东坡形象,传递了积极面对挫折、痛苦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态度。
“这部戏颠覆了我对川剧的认识。”中非友好协会联盟副主席迪亚拉看完后表示,“以前看川剧,总觉得离得有些遥远,一些故事也很难懂。但《梦回东坡》让我看到了苏东坡不仅是文学家、政治家,他对中医也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我而言,是一个新的认知。”
刚刚在成都召开的2023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指出,艺术创作要把人民作为艺术表现的主体,多刻画、多演绎基层群众,把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而四川曲艺正是颇具烟火气息的艺术形式。2023年12月29日,曲艺剧《桃李春风一壶酒》在跨年之际连演两场。该剧以轻喜剧为基调,将四川清音、四川金钱板、四川扬琴与潮流前卫的摇滚、电子乐结合,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别出心裁的艺术盛宴。
作为一个讲述美食的故事,《桃李春风一壶酒》的音乐构思体现了“色香味”。据该剧作曲陈咏韵解释:“曲艺元素是‘这盘菜’的汤底,剧中运用了地道的四川曲艺唱腔,行家可以从中品尝到清音曲牌《月调》及四川车灯调、四川扬琴《大调》《扬琴调》的原汁原味。而各种中西乐器搭配等给予了本剧创新的空间,在曲艺的汤底里,烫出了不一样的形色,塑造人物、铺陈故事。”
在四川,舞台作品还承载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的使命。大型杂技舞台情景剧《东方丝源》亮相第三届四川艺术节后,获得如潮好评。
“丝二厂俱乐部承载着几代产业工人的记忆。我们通过挖掘特有的地域文化和风情,将丝绸文化以杂技的形式呈现出来。”该剧艺术总监赵智敏说。如今,走进南充市六合丝博园体验织染技艺、欣赏大型杂技舞台情景剧《东方丝源》、在旅游商品售卖馆购买精美的丝绸产品已成为四川人假期出行的热门选择。
“过去一年,我们持续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全年获国家重大奖项、入选国家重要文艺展演(活动)142项。”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一年,四川将继续以创作为核心任务,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修订出台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论证评估办法、舞台艺术赛事管理办法等制度,探索建立以驻场、驻点演出为主要方式的发展新模式,力争各级院团多出精品、再攀高峰。
2023年以来,江西大力实施全省艺术创作“四名工程”,创作名曲、创排名剧、推出名展、选树名家,打造了一批有站位、有温度、有创新、有赣味的文化艺术精品。赣鄱文艺舞台上可谓高潮迭起、好戏连台。第八届江西艺术节优秀成果展演集中展示了新时代江西文艺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精神风貌;第二届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汇集全国10个省区市的24个院团在抚州展演27个大小戏,线上线下融合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一场戏曲盛宴;“在听见·最美乡音”赣剧经典折子戏专场展演上,全省赣剧院团齐唱赣剧,亮相英雄城;重磅打造的“赣鄱好戏”江西优秀剧目展演,每月展演1部江西优秀剧目,做到“月月有精品,全年有戏看”。
坐落于南昌八一广场的江西省美术馆成为引得无数游客争相打卡拍照的地标,2023年以来,50多场高品质展览在这里展出,“端午园游”“美术馆之夜——烛光音乐会暨阿尼哥尼特展活动”等特色活动,更为观众带来音画相会、跨界融合的沉浸式观展体验,让这座历史悠久的美术馆从“网红”变身“长红”。
与时代同频共振,一场场展演展览与百姓的美好生活“相互奔赴”,这正是江西实施全省艺术创作“四名工程”的一个缩影。记者从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江西以《“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为引领,落实《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和《2023—2025美术创作行动计划》,全省艺术创作“四名工程”初见成效:原创民族歌剧《八一起义》、赣南采茶戏《兰香如故》、赣剧《南柯记》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歌剧《八一起义》、话剧《去安源》等一批重点创作剧目开排,已陆续在去年年尾今年年初立上舞台;江西全省48家国有美术馆举办展览457场,其中,江西省美术馆“人民的记忆”展览入选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意大利现实主义画家阿尼戈尼作品特展”“虚拟与重塑——当代艺术作品展”荣登2023年全国美术馆100大年度热门展览榜单。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江西将进一步实施好艺术创作“四名工程”、艺术惠民品质提升工程、院团场馆高质量发展计划、江西戏曲焕新计划,全力搭建艺术惠民平台,不断丰富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赣鄱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交响组曲《永远的苏东坡》亮相首届中国(海南)东坡文旅大会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供图
新年新气象,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加大艺术领域创作展演,用激励机制激活市场,引进优秀剧目来琼演出,多措并举稳步推动全省艺术创作工作,继续探索艺术赋能自贸港建设新篇章。
2023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海南)东坡文旅大会文艺精品演出季上,荟萃了琼剧、民族舞剧、话剧、粤剧、黄梅戏等省外东坡主题文艺精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
新编历史琼剧《路博德》不久前在海南戏院拉开首演大幕,该剧聚焦西汉时期路博德将军建功海南岛的感人故事,这部酝酿筹备了5年之久的琼剧剧目获得成功。舞蹈《南海随想》、琼剧《红旗不倒》《白马泉涌》《第一面国旗》,以及原创作品《东坡·笠》《帕曼·刀》《苗岭雨露》《豆蔻巾帼》也有不俗表现。
海南艺术赋能旅游是文旅融合的具体体现,海南研究探索“观演旅游”新业态,“揭榜挂帅”就是具体体现。通过演出补贴方式引进省外精品剧目来琼演出,组织了悬疑剧《深渊》、音乐剧《绽放》、舞剧《丝路花雨》、木偶音乐剧《小人国与大人国》、音乐剧《灵魂摆渡人》、话剧《暗恋桃花源》等叫好又叫座的演出活动。
海南东坡题材艺术创作是海南文旅融合的重要内容。公开征集省内东坡题材琼剧折子戏、歌舞表演等演出1台、专场文艺演出4台,将于2024年1月31日启动,演出东坡题材综合文艺演出诗舞乐《海南万里真吾乡》。同时,组织东坡题材优秀剧目展演,以“揭榜挂帅”方式面向全国公开征集在“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期间来琼演出的东坡题材优秀剧目。收到黄梅戏《东坡》、琼剧《苏东坡在海南》、大型音舞诗画《不老的东坡》等6家文化企业报送的10台东坡题材剧目,将在海口市各大剧场(院)演出。
除此之外,“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工作以及今年的大型庆祝活动的筹备工作也有条不紊,海南省非遗展示中心项目也将投入使用,加大艺术人才培养,做好全国文艺院团管理领军人才培训工作等也是今年海南艺术领域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