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中国)官方网站

璀璨!绚丽!自信!今年两会这样聚焦文艺高峰 | 天博

455-293-7503

新闻资讯 分类
璀璨!绚丽!自信!今年两会这样聚焦文艺高峰

  《三体》《狂飙》等开年大剧引发全民追剧狂潮,《古韵新声》《2023中国诗词大会》等大型文化节目凸显传统文化的悠长意蕴,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场所人气兴旺……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百花齐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2022年,《人世间》《大山的女儿》《幸福到万家》《风吹半夏》《县委大院》等一大批璀璨的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充分展现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决心和努力。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真正把人民作为文艺的主人公,才能契合时代的鼓点,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表示,在过去一些人将歌剧、音乐剧等视为殿堂专属艺术,违背了艺术服务人民的规律。现在,歌剧音乐剧在新媒体走红,“飞入寻常百姓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音乐工作者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有中国特色、中国自信的优秀歌剧、音乐剧作品。”

  在全国政协委员、演员张凯丽看来,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两者统一程度越高,就越能拉近作品与观众的距离。她表示,纵观目前的影视剧创作,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时在追求“艺术真实”方面还应再补足短板。对此,张凯丽建议定期开展交流、采风活动,提升艺术素养和工匠精神,同时将交流、采风活动的参与频次,纳入到文艺工作者的职称评定或相关资格认证环节,以此督促大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素养。

  近年来,网络文艺蓬勃发展结出的累累精神硕果,成为当代文艺领域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自信自强作出了生动注解。“成为沟通的桥梁、提出解决方案,这种理性和建设性是珍贵的。”在全国政协委员、网络作家蒋胜男的这些珍贵的建议中,连续两年与“网络文艺”有关。继去年提出《关于将网络文艺确定为专门文艺类别加快推动发展的建议》后,她今年继续提出《关于网络文艺突破“九龙治水”,形成“拳头效应”,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建议》,希望能够将目前分散化发展的网络文艺聚沙成塔,充分推动网络文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时代、走进生活,不断赋彩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进人民家国情怀。各类绚丽的传统文化活动持续掀起热潮,让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不断提升,同时也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迈向高峰做出贡献。

  天博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表示,“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自信的建立和文化强国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从中国首部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电影推广曲《待你归来》,到在哔哩哔哩推出改编游戏《原神》插曲上线……近年来,曾小敏一系列惹人注目的新探索,让戏曲外的人们开始更多地了解传统的粤剧。立足戏剧民族根脉,弘扬戏剧时代大美,是对戏剧“高峰”之路的又一实践探索。今年两会,曾小敏建议构建青少年戏曲普及体系,以高质量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音乐,作为人类最早创造的文明形式之一,在我国有着八千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地出土了极为丰富的音乐遗产,有些出土音乐文物甚至可以填补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的空白,在发展我国博物馆事业、守护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韩新安关注到目前我国在乐器类音乐文物展陈和音乐类博物馆建设方面仍有不足的问题,建议建立中国音乐博物馆,以充分发挥音乐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文艺高峰中的重要作用。

  点击详细了解姚建萍代表《关于加快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建议》

  “真正把传统手工艺做成更辉煌的大产业,推动传统手工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一直致力于对传统苏绣技艺的创新发展。今年两会她提出《加快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建议》。她表示,以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依托,深入实施产业、就业、生态、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帮扶推动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也将为更好地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文艺高峰助力。

  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书写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2009年,中国书法传统软笔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美术与书法”成为艺术学门类下属的博硕士培养专业学位之一,为攀登书法艺术的时代高峰提供了支持。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副主席张继看来,书法升级为一级学科后如何持续健康发展尤为关键。他提出,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到书法教育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谨慎、有序扩大高等书法教育办学规模;要站在文化强国与文脉传承的高度,强化基础教育阶段汉字书写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有效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

  文化自信源于觉知,有觉知才有自觉,有自觉才能自信。如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勇攀文艺高峰,发挥青年力量至关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文艺事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

  “艺术类院校需进一步细化专业考试细则,将当下‘德艺双馨’等树人理念纳入考察范围,了解考生的‘从艺初心’。”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表示,艺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艺术的学习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是否真正愿意将艺术作为一项事业去追求。他提出,要引导鼓励青年文艺工作者,保持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今年两会提案中冯远征建议完善考试制度,也就是先参加专业考试再参加高考。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勇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而戏曲艺术的人才培养更是迫在眉睫。“我最着急的就是缺领军人物,国家京剧院还没有产生像于魁智这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今年两会,他建议文艺院团与艺术院校之间开展“小荷”人才培养计划,打通教学、练功、创作、排练、演出的全流程,实现“从教学到实践”“从单向培养到联合培养”的目标,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传承艺术精粹,在一招一式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为青年学子搭建成长“快车道”,以此来破解人才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摄协理事、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摄协主席谢子龙关注到新时代青少年摄影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建议,为了推动青少年摄影教育形成专业性、规范性、系统性体系,为青少年多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以摄化人、以影育心,达到培根铸魂、增慧启智的目的,同时为国家培养青少年摄影人才队伍。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