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中国)官方网站

2023重庆演艺市场持续回暖:“渝字号”作品丰富、演艺品牌特色鲜明、演出空间多元发展 | 天博

455-293-7503

新闻资讯 分类
2023重庆演艺市场持续回暖:“渝字号”作品丰富、演艺品牌特色鲜明、演出空间多元发展

  1月18日晚,当小提琴家廖昊月在重庆大剧院演奏完最后一曲《弗朗克:A大调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后,在台下观看的重庆梦翔残疾人艺术团口足画家黄国富激动地站立起来——虽然失去了双臂,但他仍微颤着身体,为这曲世界小提琴文献中的巅峰之作喝彩。

  这场演出,正是重庆大剧院与重庆日报联合推出的“致敬与温暖”公益演出的第20场。

  2023年,重庆大剧院五大剧场共推出歌剧、戏剧、音乐会等各类演出近700场,这一数据在全国单一文化演艺综合体中排名前列。重庆最大的演出经纪机构重演股份旗下各剧场去年累计演出场次更是达到了906场。

  回望2023年演艺市场,“归来”无疑是一道最美的风景。归来,不仅是剧场重开,也不仅是观众人数、市场效益的归来,更是现场实地观演、剧场和院团信心,以及与世界互通的全面归来。

  数据表明,2023年重庆演出市场,“渝字号”“国际范”剧目接连涌现并刷屏网络;演艺新业态、小剧场新空间悄然涌现,拉动了旅游、购物等多个消费领域。演出市场正持续回暖。

  在1月19日举行的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市文旅委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演艺市场强劲复苏,9家市属院团开展演出约1700场,同比增加81.4%,吸引观众85万余人次,场次、观众、票房均达到新高。“渝字号”文艺精品站上C位。

  1月8日至12日,重庆芭蕾舞团编排演出的大型原创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在重庆大剧院连演7场。“观众对我们融合西方芭蕾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及重庆特色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重庆芭蕾舞团团长刘军告诉记者,在之前的演出中,《归来红菱艳》到场观演的外宾涉及11个国家,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引发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情。

  本土艺术家正着力讲好中国故事、重庆故事。民族管弦乐《朝天扬帆》入选文旅部“时代交响”扶持项目;川剧《巴蔓子将军》入选文旅部历史题材创作扶持项目;歌剧《一江清水向东流》获得文旅部优秀剧目奖并亮相中国歌剧节……

  曾关注重庆日报云剧场并撰写评论的文化学者、西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郑劲松认为,这些“渝字号”文艺力作的共同特点是,艺术家们立足本土、传承创新,“这些文艺作品广受欢迎,正说明它的生命力来自广大群众。”

  今年,市文化旅游委将推动创作更多“渝字号”文艺精品。如建立文艺创作生产全周期管理服务机制,提高文艺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出更多彰显时代气象、中国气派、重庆气韵的“渝字号”文艺精品力作,力争斩获更多国家级重大文艺奖项。

  线下演出常态复苏后,中外艺术交流开始频繁碰撞。2023年11月5日下午,《剧院魅影续作:真爱永恒》开启了在渝连演10场的大幕,这是重庆大剧院4年来引进的首部英文原版音乐剧,连演10场的排期,也创下了剧院开业近15年来上演剧目的场次之最。

  在重庆大剧院总经理贺文看来,重庆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一座流光溢彩的国际化都市,从重庆的城市人口、消费量级、城市级别等多角度评估,“魅影”优先选择重庆落地演出并不意外。“多年来,众多国内外优质剧目与重庆观众见面,对重庆观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观众的审美品位不断得到提升,他们对于高雅艺术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渴望。”他说。

  “魅影”之外,2023年下半年,重庆舞台上的“国际范”不断上演——9月,俄罗斯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首访重庆、钢琴王子马克西姆来了;11月,世界小提琴巨星大卫·葛瑞特带来他的三重奏演奏会;12月,爱尔兰现象级舞剧《大河之舞》、浪漫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也来了……

  在经典名作受追捧的同时,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家和剧目也同样抢眼。2023年,“国潮热”在年轻人中持续升温,而“中式美学”的舞台演出正是呼应了时代审美,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走进剧场。

  龙年春节前,重庆的舞台就被飘逸又洒脱的李白刷了屏。1月18日—21日,重演股份主办的原创音乐剧《将进酒》在施光南大剧院连演6场,一票难求,当男主角李白的扮演者郑云龙谢幕时,粉丝的喝彩声几乎要冲破屋顶。

  重庆是该剧全国巡演11城的最后一站,“之前我已经看了5场演出了,今天即将看第6场,每一场都会发现一些新的细节,实在是一种享受。”1月19日,从上海跟随《将进酒》剧组来到重庆的观众周小姐告诉记者,无论是音乐剧的取材还是布景、妆造、歌声,都让她着迷。

  同样在本月,由成渝两地京剧院团演出的印象京剧《薛涛》,舞台展现注入了时下流行的“莫兰迪”色调风格,让年轻观众十分惊喜。

  当下的演艺市场,北京提出了“大戏看北京”,上海要打造亚洲的演艺之都……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说,阿那亚戏剧节的出现,使北戴河的旅游由每年只有三个月变成了六个月,这就是戏剧舞台搭建的一个魅力。

  重庆大剧院与重庆民族乐团等文艺院团携手打造的“江畔音乐会”尤其值得一提。这是一种全新演出模式的尝试,利用独特的城市景观,用一种新的环境音乐概念,以线下欣赏、结合线上直播的观看模式,给市民带来别样的艺术享受。江畔音乐会举办一年来,7场音乐会总计浏览量近2000万人次。其中,2023年7月的《湘渝情——中外经典作品》音乐会更是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教授的评价很到位:“江畔音乐会找到了一个展示重庆形象的新平台,让音乐不再局限于音乐厅‘小房子’,而是仰观繁星闪,俯瞰大江流,融入了城市的大格局,与更壮阔的山水共存、共情。”音乐会现场,不时会看到拖着行李箱、打扮入时的年轻游客,赏音乐会、观魔幻夜景两不误。

  重庆的剧场演出场景化、消费体验多样化,不仅仅体现在江畔音乐会上:扯馆儿、开心麻花、索道喜剧等近30家演艺新业态、小剧场新空间让你笑不停;重庆·1949大剧院推出创意剧本杀;重庆市杂技团全新打造《极限快乐show》杂技驻场演出,吸引了各大旅行社签约;重演浸空间(金源店)的沉浸式互动游戏戏剧,让年轻人的欢乐夜晚又一次启航。

  此外,重演股份董事长、总经理朱凯也十分看好川渝地区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潜力,“两地可以形成深度联动,共创演艺品牌内容,通过举办川渝展演季、艺术节等形式,降低演出运营成本,相互导流,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回望2023年,我市的文艺创作原创能力还不够强,作品多、经典少,大多数重点作品中的本土编剧、导演、舞美的作品占比少,这些都是要正视的薄弱环节。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原院长易小光说,“要持续让演艺市场保持活力,拉动多个消费领域,演出机构还需要不断推出优秀作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而在消费者关注的剧院功能中,除了观看演出外,还需在见面会、展览、讲座等艺术活动方面多策划、推广。

  放眼2024年,中法合作刘烨主演话剧《悲惨世界》、陈佩斯主演话剧《惊梦》、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等佳作将相继定档,让我们共同期待重庆演艺舞台上的璀璨光芒。

  1月18日晚,当小提琴家廖昊月在重庆大剧院演奏完最后一曲《弗朗克:A大调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后,在台下观看的重庆梦翔残疾人艺术团口足画家黄国富激动地站立起来——虽然失去了双臂,但他仍微颤着身体,为这曲世界小提琴文献中的巅峰之作喝彩。

  这场演出,正是重庆大剧院与重庆日报联合推出的“致敬与温暖”公益演出的第20场。

  2023年,重庆大剧院五大剧场共推出歌剧、戏剧、音乐会等各类演出近700场,这一数据在全国单一文化演艺综合体中排名前列。重庆最大的演出经纪机构重演股份旗下各剧场去年累计演出场次更是达到了906场。

  回望2023年演艺市场,“归来”无疑是一道最美的风景。归来,不仅是剧场重开,也不仅是观众人数、市场效益的归来,更是现场实地观演、剧场和院团信心,以及与世界互通的全面归来。

  数据表明,2023年重庆演出市场,“渝字号”“国际范”剧目接连涌现并刷屏网络;演艺新业态、小剧场新空间悄然涌现,拉动了旅游、购物等多个消费领域。演出市场正持续回暖。

  在1月19日举行的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市文旅委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演艺市场强劲复苏,9家市属院团开展演出约1700场,同比增加81.4%,吸引观众85万余人次,场次、观众、票房均达到新高。“渝字号”文艺精品站上C位。

  1月8日至12日,重庆芭蕾舞团编排演出的大型原创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在重庆大剧院连演7场。“观众对我们融合西方芭蕾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及重庆特色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重庆芭蕾舞团团长刘军告诉记者,在之前的演出中,《归来红菱艳》到场观演的外宾涉及11个国家,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引发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情。

  本土艺术家正着力讲好中国故事、重庆故事。民族管弦乐《朝天扬帆》入选文旅部“时代交响”扶持项目;川剧《巴蔓子将军》入选文旅部历史题材创作扶持项目;歌剧《一江清水向东流》获得文旅部优秀剧目奖并亮相中国歌剧节……

  曾关注重庆日报云剧场并撰写评论的文化学者、西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郑劲松认为,这些“渝字号”文艺力作的共同特点是,艺术家们立足本土、传承创新,“这些文艺作品广受欢迎,正说明它的生命力来自广大群众。”

  今年,市文化旅游委将推动创作更多“渝字号”文艺精品。如建立文艺创作生产全周期管理服务机制,提高文艺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出更多彰显时代气象、中国气派、重庆气韵的“渝字号”文艺精品力作,力争斩获更多国家级重大文艺奖项。

  线下演出常态复苏后,中外艺术交流开始频繁碰撞。2023年11月5日下午,《剧院魅影续作:真爱永恒》开启了在渝连演10场的大幕,这是重庆大剧院4年来引进的首部英文原版音乐剧,连演10场的排期,也创下了剧院开业近15年来上演剧目的场次之最。

  在重庆大剧院总经理贺文看来,重庆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一座流光溢彩的国际化都市,从重庆的城市人口、消费量级、城市级别等多角度评估,“魅影”优先选择重庆落地演出并不意外。“多年来,众多国内外优质剧目与重庆观众见面,对重庆观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观众的审美品位不断得到提升,他们对于高雅艺术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渴望。”他说。

  “魅影”之外,2023年下半年,重庆舞台上的“国际范”不断上演——9月,俄罗斯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首访重庆、钢琴王子马克西姆来了;11月,世界小提琴巨星大卫·葛瑞特带来他的三重奏演奏会;12月,爱尔兰现象级舞剧《大河之舞》、浪漫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也来了……

  在经典名作受追捧的同时,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家和剧目也同样抢眼。2023年,“国潮热”在年轻人中持续升温,而“中式美学”的舞台演出正是呼应了时代审美,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走进剧场。

  龙年春节前,重庆的舞台就被飘逸又洒脱的李白刷了屏。1月18日—21日,重演股份主办的原创音乐剧《将进酒》在施光南大剧院连演6场,一票难求,当男主角李白的扮演者郑云龙谢幕时,粉丝的喝彩声几乎要冲破屋顶。

  重庆是该剧全国巡演11城的最后一站,“之前我已经看了5场演出了,今天即将看第6场,每一场都会发现一些新的细节,实在是一种享受。”1月19日,从上海跟随《将进酒》剧组来到重庆的观众周小姐告诉记者,无论是音乐剧的取材还是布景、妆造、歌声,都让她着迷。

  同样在本月,由成渝两地京剧院团演出的印象京剧《薛涛》,舞台展现注入了时下流行的“莫兰迪”色调风格,让年轻观众十分惊喜。

  当下的演艺市场,北京提出了“大戏看北京”,上海要打造亚洲的演艺之都……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说,阿那亚戏剧节的出现,使北戴河的旅游由每年只有三个月变成了六个月,这就是戏剧舞台搭建的一个魅力。

  重庆大剧院与重庆民族乐团等文艺院团携手打造的“江畔音乐会”尤其值得一提。这是一种全新演出模式的尝试,利用独特的城市景观,用一种新的环境音乐概念,以线下欣赏、结合线上直播的观看模式,给市民带来别样的艺术享受。江畔音乐会举办一年来,7场音乐会总计浏览量近2000万人次。其中,2023年7月的《湘渝情——中外经典作品》音乐会更是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教授的评价很到位:“江畔音乐会找到了一个展示重庆形象的新平台,让音乐不再局限于音乐厅‘小房子’,而是仰观繁星闪,俯瞰大江流,融入了城市的大格局,与更壮阔的山水共存、共情。”音乐会现场,不时会看到拖着行李箱、打扮入时的年轻游客,赏音乐会、观魔幻夜景两不误。

  重庆的剧场演出场景化、消费体验多样化,不仅仅体现在江畔音乐会上:扯馆儿、开心麻花、索道喜剧等近30家演艺新业态、小剧场新空间让你笑不停;重庆·1949大剧院推出创意剧本杀;重庆市杂技团全新打造《极限快乐show》杂技驻场演出,吸引了各大旅行社签约;重演浸空间(金源店)的沉浸式互动游戏戏剧,让年轻人的欢乐夜晚又一次启航。

  此外,重演股份董事长、总经理朱凯也十分看好川渝地区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潜力,“两地可以形成深度联动,共创演艺品牌内容,通过举办川渝展演季、艺术节等形式,降低演出运营成本,相互导流,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回望2023年,我市的文艺创作原创能力还不够强,作品多、经典少,大多数重点作品中的本土编剧、导演、舞美的作品占比少,这些都是要正视的薄弱环节。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原院长易小光说,“要持续让演艺市场保持活力,拉动多个消费领域,演出机构还需要不断推出优秀作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而在消费者关注的剧院功能中,除了观看演出外,还需在见面会、展览、讲座等艺术活动方面多策划、推广。

  放眼2024年,中法合作刘烨主演话剧《悲惨世界》、陈佩斯主演话剧《惊梦》、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等佳作将相继定档,让我们共同期待重庆演艺舞台上的璀璨光芒。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天博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