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妙笔续文脉,奋力开创深圳文艺新风貌。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主办,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的“笃行——2023创作展”正在深圳画院美术馆展出。该展汇聚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36位文艺家的百余件原创文艺精品,涵盖美术、文学、摄影、公共艺术等不同艺术门类,全面展示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全体艺术工作者的文艺成果。
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自2021年7月成立以来,依次以“启航”、“奋翼”为名,陆续举办年度学术创作展,寓万象更新之意,寄磋砺奋发之思。2024年新春的学术创作展“笃行”,旨在展现积跬步以致千里之志。
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学术年度创作展,秉承“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学术精神,以人民公益为先,与时代同脉搏共呼吸。在过去的2023年,创作中心的文艺家们在文学、美术、公共艺术以及研究典藏领域取得多项瞩目成绩:在文学方面,筹备完成“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主题征文活动、“以文聚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文学作品展”,组织作家围绕深圳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报告文学创作,以文学连接情感,以文学凝聚认同,以文学聚合力量,共建人文湾区。
在美术方面,创作中心策划并举办了“因美之名——深圳市对口帮扶成果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及作品展”“融·绘——四院作品联展”,开展江西、新疆、广西、广东采风写生活动,邀请唐勇力、任惠中著名国画名家举办讲座示范交流;在公共艺术方面,举办了“互动——2023公共艺术文献展”“深圳人的一天专题展”,与文学部一起举办了7期“金湖一街36号文学艺术沙龙”。
在研究收藏方面,深度参与“时代含章——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的策划与实施,成功举办“中国美术研究论坛——以深圳为案例的湾区美术”、“版画100——年度收藏作品展”,编辑出版了《中国版画年鉴》《中国美术研究论坛》《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等文集与画册。这些文艺家们,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不断攀登高峰,又相互激扬勉励,形成创作中心兼容并蓄的文艺学术氛围。
此次展览聚焦艺术家丰富多元的创作,以其独特的“深圳气质”,讲好新时代的“深圳故事”。正如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副主任杨晓洋所说,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们在年龄上跨越老中青三代,不仅包括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在职画家,还有退休的老艺术家们。展出作品各有风格,丰富多元,共冶一炉,通过这次凝聚心血的创作展,展现他们的多样化探索,呈现出深圳文艺的繁荣风貌。
走进展厅,映入眼帘值得是画家唐勇力的人物写生。唐勇力人物写生功力深厚,耐人寻味;作为深圳美术早期的“拓荒者”之一,已经80岁高龄的田克盛也来到展览现场,向记者介绍他的参展创作《半山客舍》《皖南山乡》。画面色彩丰富、动感强烈,他介绍说,他热爱音乐,喜欢在创作时加入音乐的韵律感。
深圳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郝强也带来两幅油画作品《人生18725》和《关于模仿思维的表现》。在他看来,艺术最重要在于思想,传递出时代精神,艺术创作紧跟时代步伐,提炼现实生活;画家于长江认为,创作要贴近时代与生活。此次他带来的《舞秋》和《快递小哥》,聚焦普通的劳动者,歌颂生活的美好;艺术家方晓龙从新疆采风中获取灵感,以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描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给人以别样的视觉感受;艺术家陆佳以水墨的语言表现出侨乡的巨变,独具风格;颜晓萍的作品是以壁画的形式,通过色彩、人物造型的关系,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一直探索水墨与重彩的结合;陆声设的《建设者》《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两幅黑白木刻作品,记录了深圳重要的历史节点,颇具巧思。
值得一提的是,创作中心的一批年轻的画家不断以开拓的精神,笔耕不辍,在此次创作展中也交出自己的答卷。比如,古秀玲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传统的笔法对现代元素做一些探索,从传统中生发出自己的面貌;苗瀚文从抽象角度进行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张钦则对独特的视角,以笔墨聚焦自然与植物,展现出草木蔓发之生态;任四四以俯瞰的视角,用水墨书写海洋文化;王文科通过不同摄影工艺,拍摄人物肖像;贺海锋笔下的山水画可居可游,在继承青绿山水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语言。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纷纷表示,此次创作展令他们受益匪浅,通过展示自己的新作,与广大市民观众以及社会各界文艺同道,共同切磋砥砺,扬所长,省不足,开新途,获得宝贵的经验。
@鹏友们,快来晒晒你的五一live图! 工作暂停,its休time!五一假期即将来临,你的五一假期打算怎么过?快来读特鹏友圈分享你的五一LIVE图!外出打卡的景点、流连忘返的美食、宅家惬意的瞬间,都可以来鹏友圈跟大家晒晒~ 【本期话题】#我的五一LIVE图# 【活动时间】2024年4月30日至5月10日 【参与方式】在读特鹏友圈带话题#我的五一LIVE图#分享你的节日日常,内容不限,与鹏友们一起分享你的假日精彩时光
网易云课堂AI课虚假宣传敷衍上课,态度敷衍,课没上完就跑路 购买的公开课上虚假宣传,讲课程学完可帮助学员找到工作。完成一套作品集,夸大其词,实际上课敷衍了事,只教了软件的基础操作,老师也不是公开课的老师来上课,导致三分之二的学员对课程不满。浪费两个月的时间仅仅学习了软件基础,却花费了2899元。该课程存在主讲老师、课程内容与宣传不符,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希望可以退还学员的学费。
#我的宝藏书单#在人世间感悟人 有人说,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情操。我觉得,读书还可以感悟人生。 2022年1月,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被搬上电视屏幕,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引起巨大反响。我一直好奇,这部电视剧为什么能够让全国观众大赞。于是,我利用闲暇时间仔细品读了原著。 书中故事以20世纪60年代末为开始背景,以北方某省会城市周姓一家人为主线,通过描写刻画主人公周志刚膝下的周秉义、周蓉、周秉昆三兄妹的不同成长经历和命运转折,在长达半个世纪时代变迁的平凡岁月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讲述了他们各自追逐事业、梦想和爱情的奋斗历程,同时也展现了中国现代家庭的生活故事。 在那个历经动荡曲折刚刚恢复平静的年代,国家百废待兴,父亲周志 刚前往西南地区支援“大三线”建设,周母李素华勇挑家庭重担。为了积极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哥哥周秉义成为第一批下乡知青;按照每家只留一个孩子的政策,正当周母在周蓉和周秉昆之间艰难抉择之时,姐姐周蓉做出“叛逆之举”--追随自己仰慕且大自己十几岁的诗人冯化成去了贵州农村。周蓉不辞而别,周秉昆则留了在母亲身边。从此,便拉开了兄妹三人为梦想而努力拼搏奋斗的帷幕。 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周秉义、周蓉、周秉昆三人不同的命运,反映了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周秉义下乡期间,抓住恢复高考的时机,步入理想中的大学,毕业从政,后回到生养之地一-平民社区“光字片”任职。他心系人民、一身正气,大刀阔斧地进行民生改革,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艺术,顺利完成平民社区“光字片”的改造搬迁,为群众带来福祉。周蓉经历了现实生活的摧残和理想追求的差异,也线年代年轻人那种敢作敢当、敢爱敢恨的精神和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周蓉虽没能换来与自己仰慕之人的长相厮守和天长地久,但选择留校任教,也算结局完美。周秉昆追逐梦想、永不服输的精神值得赞扬,从木材厂到酱油厂,再到下海
请问万能的鹏友圈, 地铁上的这个无线充电设备, 如何使用? 直接将手机放上去就可以充电了吗?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