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首,所涉及的题材有抗击疫情、圆梦小康、建党百年、喜迎“二十大”、聆听长江歌曲、百年辉煌百年、村村有歌、礼赞新时代等。音乐创作运用的为钢琴与武汉锣、编钟等民族室内乐而作》等),编钟及民族器乐体裁(如《涅槃》等),歌剧体裁(如《白衣天使》《张富清》等),音乐剧体裁(如《太阳照进山窝窝》等),都进入到音乐作品创作者的视野和艺术实践之中。且各类别、各体裁的音乐作品质量明显提高,音乐创作向相关艺术门类(如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电影电视音乐)扩展,成果明显。
二是音乐创作主体成长方兴未艾,新生音乐创作力量斩露头角。不同体制的音乐创作者协同共进,不同组合的音乐创作主体、群体不断涌现,中青年音乐创作人才担起了使命,接上了茬,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可喜的是音乐创作“湖北队”的成批人才,已经进入到音乐创作“国家队”的行列,湖北音乐人才具有了更宽广的施展才华的平台。
三是音乐作品获奖数量、获奖层次实现新突破。国内的“五个一工程”、“文华奖”、“金钟奖”、“听见中国听见你”、“中国梦”、“百年百首”、中国歌剧艺术节、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重大评奖、赛事中,湖北的音乐作品屡有斩获。在国际性的音乐作品评奖、赛事活动中,湖北音乐作品也金榜提名。同时,湖北音乐作品的实际呈现面即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作品的艺术张力,得到了“跨越式”拓展。湖北音乐作品已经走上了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榜单、中国歌剧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等国家级的展示平台,走向了国外多个音乐艺术殿堂(如肯尼迪艺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等)。
湖北音乐创作取得的进步,给人带来欣喜,也给人带来启示。近三年湖北音乐创作方面可喜进步给人们引发的启示是:
1、音乐精品创作要注重多视角地表现时代主题和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音乐作品作为一种直接呼唤、激发情感与意志的表现性、表情性艺术形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既表现了人民大众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又显示了人民大众主观上的追求、愿望、意志和憧憬。实践反复证明:只有真切反映时代主题,表现当代人民大众的心声、感情的音乐作品,才能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才能使人民群众爱听(即所谓“入耳”)、爱唱(即所谓“入口”)、受到感染和薰陶(即所谓“入心”)。基于此,就尤其应当在新时代的音乐作品创作中,具有对作品主题思想提炼的高度凸显音乐作品题材的时代性特征,真切地分析、提炼最具社会本质特点的主流意识;凸显深切体验、承载人民大众的群体性情感,抒时代激情、历史豪情、人间真情。从而在表现时代主题和抒发群体性情感过程中,展示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者的艺术才华和艺术个性。
2、音乐精品创作要注重对时代主题、现实生活体验的深度。音乐创作具有明显的个体化、“主观性”特征,作品的产⽣往往要经历“物⾄⼀⼀⼼动⼀⼀情现⼀⼀乐⽣”的过程。这要求音乐作品的创作者,既要有对时代主题、现实生活的“感性”“主观性”认知,更要有对时代主题、现实生活的“理性”、“客观性”升华,要求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对时代主题、现实生活具有深切的体验。因为“没有感性的理性”不理性,“没有理性的感性”不感⼈。唯有通过对时代主题、现实生活的深切体验,深切反映群体关注的主题,凝聚群体的意志,勃发群体的激情,引发群体的共鸣,真正做到“⾃我”与“⼤我”的结合,其作品才能反映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3、音乐精品创作要注重对各地域(地方)性音乐语汇的扩散、发展。不同地域(地方)性音乐语汇,导致了不同地域(地方)性的音乐表现语言特色。在音乐作品创作中,运用不同地域(地方)性音乐语汇,是致使音乐作品获得人民大众爱听爱唱效果的根基。近些年湖北音乐作品创作中显现出的对各地域(地方)性音乐语汇的扩散、发展趋向是:在对成型的地域(地方)性音乐语汇的运用方式得以巩固、发展的基础上,对地域(地方)性特色音调“基因”和传统音调“神韵”的领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注重对各地域(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中核心腔格的运用、发展;注重对各地域(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中习惯性音列的运用、扩展;注重对各地域(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中调式、调性转移手法的弘扬;注重对各地域(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中曲体结构方面的借鉴等等。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注重了各地域(地方)性音乐语汇的“混融”。在音乐作品表现语言方面,坚持地域(地方)性风格特色音乐语汇的扩散、发展,体现了创作者对群众性音乐作品表现语言母语的认同、坚持和发展,体现了创作者在多样化语境的情势下,对地域(地方)音乐表现语系的张扬,体现了创作者对悠久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自为。
4、音乐精品创作要注重致力于传统特色音调与当代大众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结合。人民大众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的。在多样文化相互争艳的情势下,如何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适应人民大众不断变化、提高的审美意识、情趣?是音乐作品创作者面临的新课题。近些年湖北音乐作品的创作实践,在这方面显现出的成功经验主要是:(1)、要从观念上解决如何正确理解、引导大众审美趣味的问题,切不可把大众审美趣味理解成为经典艺术趣味的某一低级层次或原始阶段,切不可简单随意地把所谓内容的通俗性、功能的娱乐性、形式的不完善性等性质,当作大众审美趣味的统一特征,尤其不可将这种被误解了的大众审美趣味,当作自己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目标。(2)、在创作手法上,要在学习、把握、继承地域(地方)性传统特色音调的基础上,强烈追求音乐作品艺术表现语言的当代性:注重音乐作品音调旋律在华美基础上的变异;注重音乐作品节奏在强烈律动中的切换;注重音乐作品调式、调性的自由、“随意”变换;注重将新的音响组合作为音乐作品创作创新的着力点;注重借鉴与其它音乐形式(如前辈音乐家的音乐主题、甚或爵士、摇滚、吟诵性方式等)的结合;注重在音乐创作中更多地注重写情、写意、写“感觉”,追求新境界等。这些实践和探索,生动地体现了音乐作品创作者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姿态,是值得提倡与弘扬的。
5、音乐精品创作要注重音乐作品应当具有的艺术表达精度。所谓艺术表达的精度,是指音乐作品创作者要坚持“曲为心声”,“乐为情至”,努力为音乐作品赋予当代气质,以新颖的艺术表现语言,畅抒人民情怀。仅从湖北近年来歌曲作品创作而言,不少歌曲的创作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歌曲的旋律音调进行了努力探索:或以较宽广的音域、跳进性的旋律进行,升华时代主题内涵;或以重复(变化重复)、模进(上行模进)手法,不断增强作品情感宣泄的力度;或运用旋律节奏的新、奇,应和时代与社会前进的鼓点;或以多彩的音乐织体表现丰富的人类情感
6、音乐精品创作要注重借助现代传媒平台张显音乐作品的价值和艺术张力。鉴于音乐所用的物质材料结构(声波振动)的非语义性特点和抽象性特征,音乐作品往往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传统平面媒体在很长的时间里,为音乐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广播电视的出现,给音乐插上了跨越时空的翅膀,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传媒平台,更是为音乐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无限大的空间。尤其是互联网以极大的容量,通过手机、QQ、博客、播客、MSN等即时通讯手段,成为当代包括音乐在内的各文艺门类作品的重要载体和全方位的展示平台,使包括音乐作品在内的文艺创作,走出了“纯专业化”的“圈子”,更直接地面对社会、面向大众,为人民大众提供了多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选择。这种在无限时空中的传播,扩充了音乐作品的价值和艺术张力。人民大众自主地通过“点击率”,表达对音乐作品的喜好度,通过“传唱面”来张显音乐作品的影响力。所以,音乐作品的创作者,理应借助现代传媒平台,使自己的创作成果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接受人民群众的选择、评鉴,发挥作品的艺术张力,扩展作品的艺术价值。
总之,湖北音乐工作者要牢记湖北音乐创作“永远在路上”,遵循音乐创作的规律,善于将时代主题、现实生活中的政治话语转化成音乐艺术话语,善于将党和政府对文艺的工作要求转化为进行音乐创作的艺术追求,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尽心尽力地创作无愧于新时代的黄钟大吕,谱写湖北音乐创作事业的新乐章。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