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深圳一直致力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国际文化名城。8月7日,湾区青少年代表林慕晴带来的钢琴独奏《New Kid》为“艺述”湾区演出季启动仪式拉开序幕。
本届演出季为期6个月,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深圳联络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艺术发展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深圳市委宣传部为支持单位,华侨城文化公司、中演院线为指导单位,由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主办。参演剧目题材广泛、品种多样,总计演出剧目7台共10场次,活动5场。参演剧目题材涵盖话剧、肢体剧场、音乐会、高清影像放映等多种艺术形式。艺术中心邀请香港话剧团、香港绿叶剧团、香港“非常林奕华”剧团、亚洲青年管弦乐团、澳门大提琴乐团、金马奖影帝谢君豪、香港青年音乐家杨恩华等港澳艺术家及团体到深参演。此外,邀请深港澳著名艺术家、导演、编剧、演员等举办戏剧对谈、粤语经典剧本朗读、深港音乐剧创作与表演工作坊、演后谈及见面会等活动。为深圳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在启动仪式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深圳联络处主任黎瑞琼表示,深圳一向以科技创新闻名,2024“艺述”湾区演出季则展示了深圳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新力量。香港特区政府一直支持文化艺术的发展,通过在内地的经济贸易办事处为香港演艺团体提供资助,推广香港的独特文化。该演出季正好为香港艺术家开拓全新的合作领域,以文化艺术为桥梁,带动更多香港以及湾区其它城市的朋友欣赏文艺演出,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充分体现湾区建设带来的机遇,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文化相融。同时,她还提到,深圳与香港的一小时生活圈已经形成,湾区市民的文化生活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区玉芳表示,深圳是湾区的重要伙伴之一。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自2019年开始与湾区不同城市的艺术机构和表演场地合作,积极推动香港艺术家参与湾区演出及进行交流活动。署方积极支持香港优秀艺团参加演出季,包括香港天籁敦煌乐团,还有本周末由绿叶剧团演出的无言肢体剧场《爸爸》。希望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湾区的市民感受到粤港澳文化的独特魅力。
香港艺术发展局大会委员及戏剧组主席区永东博士表示,2023年,艺发局作为湾区演出季的支持单位,为湾区市民带来多个香港节目,希望今年再接再励,将更多优秀的演出送给大家。同时,艺发局积极应国家十四五规划下确定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策略定位,推出了不同类型的交流计划,包括内地湾区作品巡回计划及上海演艺市场研习团等等,为内地及多国的艺文机构和演艺同行搭建桥梁,促进合作。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表示,今年适逢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澳门将更加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澳门文化局也将一如既往,与湾区各文化机构、艺术组织等深化合作,共护中华文化根脉,致力文化创意创新。
2024年,“艺述”湾区演出季已成功举办第二届。在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湾区,新一批深热爱艺术、执着追求的伙伴群体,加入到粤港澳大湾区优秀文化主体联动的概念朋友圈——艺术伙伴群2.0版本。其中,香港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方俊杰表示,湾区人才济济,是艺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湾区的繁荣美好,也给香港带来了更多发展文化事业的机遇。今年12月中,粤语版《天下第一楼》将开启全国巡演,深圳作为《天下第一楼》的巡演首站,也作为本届演出季的闭幕大戏,定必全力以赴,为湾区观众献上港话独一无二的舞台精品。
香港演戏家族艺术监制姚润敏表示,加入“艺述”湾区演出季,不单为演戏家族提供了一个呈现作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让团体结识更多湾区优秀的艺术伙伴。在滨海艺术中心的支持下,演戏家族将举办深港音乐剧创作及表演工作坊,以教育和观众拓展为定位,策划在主舞台以外,更多普及艺术的活动,延续及增强湾区观众对艺术的喜爱,善用深港两地的地理优势,体现深港和湾区融合的重要性。
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作为湾区“艺术耕耘者”,希望通过举办高品质的演出节庆,搭建艺术交流平台。华侨城文化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陈洪江表示,深圳滨海艺术中心始终坚持以“一流的艺术作品、一流的艺术体验、一流的艺术教育”,和 “国际性、艺术性、创新性”的品牌定位,致力打造“国际标准、国内一流”的剧院标杆,将力争成为深圳文化行业的响亮名片。在今年“艺述”湾区演出季中,精心策划了四个主题板块,其中不乏首度亮相深圳的经典项目,还与香港演戏家族首次联手举办的“深港音乐剧创演工作坊”,以及其他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系列文化活动,涵盖了艺术联展、文艺演出、文化论坛等多个领域。未来,深圳滨海艺术中心将进一步与湾区同业携手,共同深化两地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及合作,为舞台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2024“艺述”湾区演出季也将继续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校企合作。滨海艺术中心将更加注重校企发展方向,加强湾区专家、学者、青年学子与文化艺术主体间的联结,共建湾区人才群。通过资源共享促进优势互补,共同营造有利于粤港澳文化场馆以及青年学习就业、创业创新环境,让粤港澳青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实现全方位多领域对接。在启动仪式的第二环节——湾区文化艺术合作伙伴授牌仪式上,深圳滨海艺术中心董事长朱倩为香港管弦乐团、香港绿叶剧团、香港敲击襄打击乐团、亚洲青年管弦乐团,共4家粤港澳大湾区艺术院团授牌,同时,为佛山市演艺中心、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光明文化艺术中心、 金湾艺术中心,共5家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场馆授牌。
最后,全体嘉宾上台齐手启动“2024‘艺述’湾区演出季”并祝贺艺术朋友圈2.0版本拓展成功。今后,深圳滨海艺术中心将继续致力于引进更多高品质的演出,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选择;继续发挥其优势,为深圳的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继续紧密联动粤港澳更多一流艺术家及艺术团体,举办各类艺术活动,推动湾区城市间的文化交流。随着2024“艺述”湾区演出季的顺利启动,湾区的文化氛围将变得更加浓厚,共同推动粤港澳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8月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公布。对于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上述负责人解释,目前,在运跨省区输电通道主要输送煤电、水电等传统电力,新能源电量占比较低。
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近日,我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用电需求持续攀升。7月31日,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6座梯级水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顶峰保供,高峰出力超过700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
记者7日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电子系方璐教授课题组与自动化系戴琼海教授课题组在智能光芯片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与现有训练范式不同,我们摒弃了反向传播,另辟蹊径,构建了光神经网络的对称传播模型,仅用光学系统的前向传播即可实现高效高精度光训练。
未来产业发展更加基于科学突破,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等科学正在开辟、引领新产业方向;产业前沿技术交叉融合更加迅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智能制造深度融合;产业发展更加依赖新型基础设施,颠覆性技术创新一旦获得成功,就能迅速发展成为通用基础技术,快速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要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以改革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台风过境时,沿海港口和航道是重点受影响区,需加强对港口码头、航道及航道设施的安全监管。
雄安站是近些年铁路客站中首例建成的拉开站场,在站房中心位置形成光廊。雄安站对各系统设备进行统筹,首次结合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置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大型枢纽客站能耗管控。
北京时间8月6日14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年8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国家卫生健康委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机器人作业,离不开人工精准操控。上升、平移、张爪、安装……半空中,机器人的“手臂”和“手爪”在高压线上轻快地“舞动”。
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短缺等挑战,如何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对人类有意义且有市场价值的物质?人工合成淀粉项目便是其中一个尝试。
随着全球对绿色能源需求的增长,太阳能光伏技术正迅速发展,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效率和低成本而备受关注,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光伏技术”。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要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加强新医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增强系统观念和前瞻思维,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要求下,学科交叉研究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举措。
在众多锂电池阳极材料中,锂金属阳极因其具有最高的理论比容量和低电化学电位而受到持续关注。
但Numina团队在获奖后表示,要解决更难的数学问题,仅靠语言模型可能还不够。英国伦敦数学科学研究所何杨辉称,AlphaProof这样的系统对于帮助数学家证明问题很有用,但它无法帮助研究人员确定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中国在参与建设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近日,中方向国际组织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SKAO)实物贡献的首批SKA中频天线结构,在河北石家庄完成出厂验收,启程运往位于南非卡鲁地区的SKA中频天线
记者近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国家林草局与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所在省份建立了联席会议协调推进机制,共同研究问题、部署工作。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具有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点,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适应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发展态势,健全纵向有机衔接、横向有机联系的监管网络,将安全治理嵌入研究开发应用的全过程。
中国石化“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工程首站。今年6月,正理庄油田生产区已累计注入二氧化碳90万吨,有21口油井实现自喷,日产原油从220吨提升至41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