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在圣诞节赶着加入专一考题解析的大潮,也是希望考完的大家,至少咱家小朋友们能
之前看过一句话“如果生活给了你惊喜,那就感谢过去的自己!”即使给你消息不够令人满意,我们也陪着你一起!听很多同学说专业一的难度都在专二身上补回来了,所以在这里,我们为大家专门解析下专业二——那是不可能的(皮一下!)
所以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做一份后电影时代专业一护航小组「八喜X小鹿」出品的专业一解析,为大家提供一个估分参考,帮你们安安心!
这次的题目真的不难,很多同学应该都发现了,除了个别小知识点,都是非常基础的题!对于这样的题,大家一般会有两个问题:① 我好像都会,能拿多少分啊?② 这么基础别人是不是也都会,老师会压分吗?
这两个问题其实都关系到一个点,即,对于知识点摆在明面上的题,评分标准一般是怎样的?怎么判断自己写的能拿多少分呢?
③是否注意都有结合例子进行论述(划重点!!!)有简单列举的例子,也有展开分析的例子;
④在大题的回答论述中,有没有融入自己对“问题”本身的思考和评述(这一点是加分而非保分点,不做特别要求)
这些问题上课时跟同学反复强调的写作思路,就是为了应对基础题拉开分值的情况,作为即将上岸的研究生们,拥有较好的问题意识、案例分析、表述能力和输出(书写)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不过也不怕,这些咱上岸可以慢慢训练!
· 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 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人民的生活是文艺的源泉,优秀传统为文艺提供滋养。
· 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对我国现当代文艺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
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流派。创建于1923年,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团体。
该学派的理论来源主要有马克思关于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等人。
· 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思想、社会等危机,反思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
· 代表人物与理论有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 弥补了实证研究缺失的宏观视角,开创了媒介批判理论的显赫,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媒介与文化研究的方向。
· 只是批判现实,并未提出改善现实的具体意见,不主张改变西方的社会制度和秩序,缺乏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 出自南朝齐谢赫在《古画品录》提出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 指随应不同类型的物象,赋予不同的色彩。主张“意足不求颜色似”,色彩只是附属于物象的“随类赋彩”。
· 周礼以来,中国传统五色观和色彩等级制度逐渐形成,成为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色彩哲学、象征和比附关系,注重色彩与自然相关联起来,赋予色彩以某种意义。
· 体现了中国艺术的观念性特征。相比于西方绘画中基于光学分析对自然的严格模仿,中国绘画观念从色彩的物理属性发展到强调色彩比附关系,形成信仰的观念符号。
· 融入了人的观念认知与主观理解的“随类赋彩”,构成了谢赫六法之首——“气韵生动”的重要部分,是中国绘画重要的审美标准,也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
· 形式上,主张“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追求实景拍摄、纪实风格,隐蔽自然的摄影和剪辑技巧。
· 内容上,主张“还我普通人”,以表现底层百姓生活为主,常启用非职业演员。体现日常生活韵律的插曲式情节,倡导开放性结构。影片的主题往往围绕战争、抵抗运动及战后的贫困、失业、卖淫和黑市展开。
代表人物及作品有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
二战后兴起的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电影运动之后在世界电影史上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诗意·传统艺术与电影的结合)吴永刚把中国绘画艺术特点运用到电影创作,形成自己淡雅含蓄的风格。其作品擅用白描手法,以质朴真实见长。
·(现实主义)受左翼文艺思想的影响,发扬了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注重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广大群众的要求,表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人物塑造)他在影片中着重于人性刻画,擅于从人物所处历史背景和社会关系中来挖掘人物性格特色,注重发掘人物的心灵世界。导演手法简洁明快,叙述、叙事简明流畅,善于运用镜头画面来揭示人物心理矛盾。
· 1934年,在田汉的支持下,吴永刚的编导处女作《神女》问世,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一个旧社会都市女性的悲惨命运及其抗争精神,表现出对人物的深切同情。这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默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之一。
· 1936年,他编导了国防影片《壮志凌云》,是一部既有历史视野又结合现实生活的影片,是吴永刚针对当时民族危亡加剧的现实,用自身积累的生活经验创作而成。获得左翼文艺好评。
· 1952年,他导演了《哈森与加米拉》,是中国第一部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演员演出的影片。
· 1980年,在《巴山夜雨》中,他充分调动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各种手段,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对话简练、隽永,格调清新、淡雅,体现了他一辈子孜孜以求的白描风格,拍摄出了一部具有内在诗意的现实主义影片。该片获1981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并举,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
·艺术作品的形式主要包括艺术结构和艺术语言。艺术作品的结构,即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的样式…… +举例
·艺术语言是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举例
· 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艺术形式在艺术发展中有继承性,同样的内容在不同情况下可以采取不同的艺术形式去表现 +举例
· 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衡量一部艺术作品的艺术成就,不仅要看内容,而且要看其形式是否完满地表现了内容。艺术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杰出的艺术家总是根据艺术内容发展变化的需要,批判地继承改造旧的艺术形式,创立与新的艺术内容相适应的新形式,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富于形式美的优秀艺术作品。 +举例
现实主义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方法和思潮。在中国,先秦《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先河;在西方,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自古希腊《荷马史诗》已露初端,到19世纪形成贯穿文学、绘画等诸多领域的重要文学艺术运动。
细节的真实性。注重真实客观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使读者观众如入其境,拒绝理想化的想象。+举例
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举例
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举例
· “眼中之竹”指眼中看见的竹子,指对审美对象的直接观照。“胸中之竹”指画家心中构思的竹子,是经过画家融入了自身的理解与情感所产生的审美意象。“手中之竹”指画家手中之笔画下的竹子,是画家运用物质媒介把审美意象物化形成的艺术形象。三者依次对应艺术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
· 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在长期积淀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深切的感受和审美发现,激起创作的欲望萌动和动机生成。
· 艺术构思:艺术家通过艺术思维,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在头脑中孕育成主客体融合的艺术意象,是将生活表象和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高度融合的典型化的过程。
· 艺术表现: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将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物态化,它是艺术构思的深化。
·(方向一:中国传统美学、天人合一、中国的“感兴”传统)郑燮对三者的全面认识体现其背后深刻的中国美学“天人合一”观念。中国传统绘画是画家面对外部世界时,“观-感-应”体物过程的所得,创作的根本源泉是“造化”与“心源”合一之处,它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气韵生动,气韵产生和建立的基础是画家对宇宙与生命整体理解。
·(方向二:对某一环节-例如艺术构思-的强调与深化)“胸中之竹”是三者的核心。在审美构思阶段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是生活表象和主体审美意识的统一,创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相互转化,才能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中蕴涵出至高境界,进而呈现一种流淌不息、舒适畅达、灵动跃进的生命情怀和生命气度。
1、结合具体的文学、绘画、摄影图片,或是戏剧音乐影视作品,论述什么是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
(写在前面的话:论述题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每一道题都可以有很多种切入方式。改卷老师看的主要的是逻辑结构的清晰性、知识视野的广度深度、案例分析的准确贴合。我们接下来分享几种不同的答题逻辑,每一种展开得好都是能拿高分的。
论述题的推荐答法是“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先破题,简要地把相关的定义和知识背景答出来(在这道题中则是“艺术鉴赏的定义与特征”,由此引出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结尾可在总结全文主要论点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时代命题进行升华。因为开头和结尾的答法通常来说是比较固定的,下面我们只分析中间的分论部分。)
二、主体性的重要性(艺术传达的最终目标;反哺艺术家;影响社会;艺术批评)
· 历时性:后来出现的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风格、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接收者理解作品的参照系,在这个基础上,新一代的接收者相比过去的接收者对作品能有新的理解。于是,接受的无限创造性也表现在不同时代的接收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
· 历史性:任何一个接受主体,都必然带上他所处时代的精神,他那个时代所关心的问题,那个时代的“偏见”与“热情”。
二、“主体视角”在不同时代里的不同表现,结合具体时代背景与作品流派分析:eg.古典主义时期绘画对于观看者特定视点的设定、哥特建筑对于极限的探索、意识流创作对于人的精神流动性的挖掘、间离效果、电影意识形态批判……
三、当代的主体性变化与反思:媒介技术发展、交互性、跨媒介、桌面电影、互动电影、VR、AR → 究竟是增强了主体性还是反噬?
一、移情:进入作品的世界,感同身受。Eg.浪漫主义时期音乐;eg.莎士比亚
二、填补: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处进行参与;eg.中国美学-天人合一-山水画的观赏方式“游”观。Eg.罗兰巴特-对于法国黑人士兵摄影作品的剖析;
一、个体的主体性:单个鉴赏者在鉴赏活动中所进行的再创造,eg.视角3里的各种例子。
二、集体的主体性:为什么会形成集体的主体性-思潮、流派的形成-eg.法国新浪潮《电影手册》聚集的一批相似观念电影批评人;集体的主体性的作用;需要警惕的地方-对主体性的反噬。
三、对个体和集体的主体性的辩证反思:在一些时候,个体的主体性是集体主体性的体现,是时代精神的表达 ;在一些时候,集体的主体性是一种总体化的暴力,反而取消了主体性,以宏大之名替代了真实的具体的个体悲欢,这样的鉴赏活动会反过来裹挟艺术创作,将创作者与鉴赏者都困于某种名目之下。
2、结合近几年上映的《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八佰》《金刚川》《狙击手》等国产电影,谈谈中国新主流电影应如何塑造人民英雄形象?
(写在前面的话:这道题的问法相对比较窄,也不像上一题那样有很多的延展空间,所以我们直接给出不同的论点,其中任选三至四点回答。)
· 电影产业:运用融媒体平台与多种宣传方式,多维度地打造经典角色的周边产品,多渠道收集观众呼声
简答和论述都是非常开放的主观题,不可能一份参覆盖全面,这两种题型非常吃逻辑和表述能力,所以不知有没有小朋友想体验真人估分的?或许我们开一次免费估分直播会有小朋友感兴趣吗?
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留言区回复”估分“ ,如果人数比较多,我们就直播课见呐~天博